山东海水淡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0-04-20 17:55:00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

  近日,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山东省海洋局、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济南签署《三方共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协议》。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制约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全力开展协同创新,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及内陆苦咸水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落地。

  当前,山东正在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山东省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矛盾,保障水安全。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的海水淡化设备

  “向大海要水喝”。记者走访山东沿海青岛、潍坊、威海等地了解到,山东省利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问题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海水淡化利用进程不断加快,在胶东半岛沿海地区,未来几年内淡化海水的产量将有很大提升。

  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山东省是一个工业大省,同时又是淡水资源较缺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淡水紧缺给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相应的压力,这在山东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尤为明显,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山东省濒临渤海、黄海,大陆海岸线长3345公里,有海岛589个,具有海水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山东省委、省政府以解决沿海地区工业用水和海岛军民生活用水为切入点,把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特别是海水淡化产业纳入沿海各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规划之中。

  山东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继宝在不久前召开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三年推进计划专题协调会上指出,未来两三年里,山东的海水淡化产业将有巨大发展。

  宋继宝说,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是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缓解山东水资源短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将加快制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突出重点行业,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统筹组织实施,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解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瓶颈”

  淡水资源缺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外调水,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山东沿海各市因地制宜,寻求破解之道。

  威海市向海洋要水源,以科技保供水,启动海水淡化工程,构建多元化水安全保障。该市明确了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节约水“六水共治”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020年3月10日,华能威海电厂海水淡化工程开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3亿元,建设总规模为10万吨/日,采取分期建设,2020年9月底实现供水。

  华能威海电厂海水淡化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运营后,可满足威海市区三分之一左右的供水需求。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多年来,威海市为解决用水问题,破解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瓶颈,做过很多尝试。

  2000年,威海遭遇百年罕见的大旱,不论是工业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出现了供应紧张的局面,市政府甚至出台措施,在全市限时限量供水,并在用水大户中广泛开展节水活动。

  作为当时威海的第一用水大户,华能威海电厂的日用水量为1.2万吨,占市区日用水总量的十分之一。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2000年9月,华能威海电厂筹资1980万元,建造了日产250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据统计,该工程每年可在用水方面为华能威海电厂节约550万元。

  2003年11月21日,由威海荣成市石岛水产集团投资4000万建设的大型反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工程可日产5000吨淡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机组,并开始试水民用领域。

  2004年11月,新力热电厂万吨海水淡化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债项目立项,更是将威海的海水淡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2005年7月,威海市刘公岛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威海在建和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处理能力可达到1.8万吨/天。威海市海水淡化应用范围已经从工业领域扩展到民用领域,初步形成了产业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投资大、成本高是当前所有海水淡化项目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技术不断提高,海水淡化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为解决全国范围内水资源紧缺状况,国家开始大范围大规模地推行海水淡化技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设备采购成本,进而降低投资成本。

  加速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05万吨/日以上。

  为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自然资源部提出在沿海城市开展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工作。相关会议上也逐步明确海水淡化试点示范的规模为30万吨/日至50万吨/日。

  海水资源是沿海地区的优势资源。高度关注、用足用好山东省极具便利条件的海水资源,是山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2017年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日产20万吨海水淡化工程开工。该工程是山东省“‘十三五’海水淡化发展规划”的示范工程。内容包括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等。项目产生的浓盐水输送至综合利用工厂进行提取溴素和制盐等再利用加工,达到零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

  记者在滨州市无棣县看到,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水淡化工程施工现场,正在建设一个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5月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缓解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

  青岛市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58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1%,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客水。

  2006年1月,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实施。

  为改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客水依赖度高的状况。2019年,青岛积极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试点示范,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目前,青岛市每天实际应用淡化水15万吨/日。青岛海水淡化建成规模已达23万吨/日以上,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五分之一,在山东省遥遥领先。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推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让青岛这个龙头昂起来。《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将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列为重点推动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并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2018年2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青岛市海水淡化产能达到50万吨/日,2025年预计建成规模70万吨/日,2030年预计建成规模90万吨/日。

  针对沿海地区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建立万吨级和10万吨级示范工程……山东正在积累海水淡化工程经验,逐步建设沿海地区“国家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和“国家级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推动我国海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