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弄潮新时代改革谱新篇

2018-10-23 17:11: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区划沿革

  青岛西海岸新区境内区划几经调整:1976年10月,黄岛、薛家岛、辛安三处人民公社从胶南县划出,组建黄岛工委。1979年1月,青岛市黄岛区成立。同月,黄岛区、胶南县由昌潍地区划归青岛市管辖。1984年10月,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1月,胶南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实现体制合一。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覆盖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

  □张忠德 韩丽 杜银远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一座充满活力、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新城芳容初显。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出攻坚克难、实干担当的时代新篇章。

  先行先试 勇立改革潮头

  40年沧海桑田,青岛西海岸新区始终走在了时代的潮头,“先行先试”的特质不断彰显:

  1984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青岛保税港区设立,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运作最灵活、通关最便捷的特殊开放区域;2014年,青岛西海岸获批成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承担着海洋强国和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使命。

  仅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的4年间,就有51项区级重点改革落地生根,45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市试点,15项改革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创新经验,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全面铺开、硕果累累。

  军民融合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两项国家战略使命之一,作为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西海岸新区正积极探索平台融合、领域融合、区域融合“三融”发展模式,建立海洋深海协同、海军远海保障、海防应急动员“三海”融合机制。

  新旧动能转换潮起云涌。2017年,西海岸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特色壮大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组建成立汽车、家电电子、船舶海工、石化等千亿级产业联盟。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澳柯玛工业园的产品展厅里,一款被誉为“生命之桶”的新型疫苗储存设备Arktek格外显眼。“这款设备采用多种超级保温技术,在断电情况下,仅靠一个批次的冰排,即可将疫苗储存在适合的温区长达1个月之久,可满足约6000人社区的使用需要。”澳柯玛品牌部经理王公波介绍。

  围绕澳柯玛工业园,海尔工业园、海信信息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园区比邻而居。30前的旷野荒郊上,崛起了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产业集群。

  除了家电电子产业集群外,目前,青岛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中,西海岸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有8条,船舶海工、家电电子、汽车、橡胶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均占青岛市“半壁江山”。

  “从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到90年代推进企业综合配套改革和股份制改革,再到新世纪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青岛西海岸经济领域的每一次改革与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改革的大胆尝试,也促进了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区工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洪亮介绍道。

  同时,西海岸还以完善管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行政服务体制为重点,大刀阔斧谋篇布局。

  2014年,西海岸实施了原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原胶南市的区划调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机构整合和干部调整,调整后的新区辖十大功能区,26个镇街、1228个村居,建立起“新区管统筹、功能区重发展、街镇强治理”的全新体制机制,被国家发改委誉为“最顺新区体制”。

  社会治理领域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和优秀城市;实施“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实施“一窗受理、受审分离、一网通办、一口出证”政务服务新模式;率先取消了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实行市场准入“多证合一”、“一地多用”、规划公告许可制;获批全省首批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园区,建成全国县区级层面首个商事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种种叫响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举措,不胜枚举。

  开放联通 展开全球视野

  从空中俯瞰青岛西海岸,前湾港、董家口港两大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犹如两翼,联通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这片热土开放腾飞的最大助力。

  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上,新区前湾港全自动码头再捧桂冠,荣获“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

  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前湾港全自动码头“空无一人”,生产作业却“行云流水”,实现了全自动化码头从概念设计到商业运营,开创了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的新纪元。

  在技术方面,前湾港全自动码头首创了世界上重量最轻、循环补电、巡航里程无限制的集装箱自动导引车,并节省换电站建设费用过亿元,比同类设备重量减轻10余吨;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实现生产全程自动化;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行业难题。为一批世界性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全自动化码头目前两个泊位作业中,后方生产控制中心9个远程操控员承担了传统码头60多人的工作,减少操作人员约85%,提升作业效率约30%,码头设计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40自然箱,是当今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装卸效率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1987年10月,前湾一期工程建设开工,新建6个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年吞吐量1700万吨,开启了青岛港西移的征途。此后,前湾港经历30年的开发建设,现拥有11个全国最大水深的集装箱专用泊位,吃水深度达-17.5米,可接纳载箱量10000标箱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作业;拥有全国最长的顺岸码头,岸线3400米,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冷藏箱进出口港。

  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焦广军在港口工作了30多年,谈起港区的发展他深有体会:“我刚到港口的时候,这里还是个靠人工作业的煤炭码头,码头上满满都是人。现在很少看到人,现场的作业都是现代化、智能化控制,效率却大大提升。我作为一个‘老码头’,确实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依托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亿吨大港,青岛西海岸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成为青岛市、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

  近年来,西海岸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加大世界500强等项目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建设棉花、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培育发展贸易中心、结算中心等新业态,推动物流港加快向贸易港转型;率先开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深入实施外贸优进优出战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海工装备、家电电子等优势产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高水平搭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成平台永久性会址……

  2017年,新区外贸进出口1710亿元、增长28%;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1亿吨和1830万标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47.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53.3%;完成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29.37亿美元,其中出口16.82亿美元;新增外贸经营者1733户,民营企业出口实现27.6亿美元,占比达31%。

  经略海洋 建设美丽新区

  2014年6月3日,对于青岛西海岸来说,这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第9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要求把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从此,青岛西海岸进入了“深度军民融合,全面经略海洋,建设美丽新区”的崭新时代。

  2018年1月1日,《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共8章55条,分别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军民融合、生态保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规定,对保障和促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

  对于新区如何更好地发展、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说:“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先行先试是新区发展的活力之源。”

  “蓝高新”项目的集聚无疑是这种发展活力的最好注脚:4年来,西海岸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300余个,总投资1.2万亿元。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竣工落成,总投资500亿元的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投产,中船重工柴油机总部落户,西门子青岛创新中心启用,上汽通用五菱SUV生产线投产,双星全球首个商用车胎工业4.0智能工厂投产,慧与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开工建设,全球首个现代化、智能化深海渔场“海洋渔场1号”交付挪威,全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CIDM)项目开工,亚马尔项目核心模块成功交付北极,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FPSO——P67船成功交付……

  “健全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海洋服务业走向陆海统筹。”谈起未来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王建祥如是说。

  为此,西海岸新区正在规划建设“四大基地、七大中心”:信息技术基地、循环经济基地、智能制造基地、海洋制造基地;中央活力区经济中心、实体经济总部中心、智慧医疗中心、绿色金融中心、体育产业运动中心、市民文化中心、生态休闲中心,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40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书写了一段段时代传奇。未来,新区将继续勇立改革开放潮头,再续发展的辉煌篇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